盛夏荷香满京都,管弦余音遍中传。2019年7月16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协办的音乐与声音研究生论坛-音乐与声音传播分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全国5所高校8个学科的14位硕士、博士研究生齐聚中国传媒大学53号楼,在音乐与声音传播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在致辞中对论坛提出三点期待:期待同学们在声音传播领域继续开展研究;期待同学们在对媒介的共性研究中,突显声音的特性,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期待同学们的研究深入生活,既要关注前沿,也要重视理论的沉淀。
(李舒院长致辞)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俞锫在致辞中说道,音乐与声音传播是前沿话题,希望今天的论坛能激起同学们的思想,焕发学术热情,投入到音乐与声音传播的研究中。
(音乐与声音传播研究生论坛合影)
论坛上半场的主题是媒介与声音的再现。围绕这个主题,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硕士生何丽敏就人与声音媒介关系的转变进行了分享。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邓天奇从日本流行音乐在全球市场品牌形象的建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张晓娴为大家分享了情感电台中的听觉特性。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生陈奇对虚拟音乐偶像的现实表达进行了思考。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硕士生王子扬探讨了暴力美学类电影中的音乐对受众的感官影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生张玉栋、梁轩、黄东利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他们关于口述历史和口语传播的成果。
(上半场的八位参会同学依次进行汇报)
在八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亭对上半场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周亭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产业成为风口,但目前对声音的研究相较匮乏;她指出同学们在研究中普遍存在焦点分散,边界模糊的问题;最后,她认为声音作为传播内容,声音作为传播媒介,声音作为研究方法是未来音乐与声音传播研究的可能路径。
(周亭教授对上半场的发言进行评议)
论坛的下半场以声音景观与听觉文化为题。来自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生郭春霞围绕身体与感觉的互动与“声音景观”的关系发言。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张寅在分享中向大家介绍了作为媒介的广播是如何传递信息并制造“声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硕士生李金倩探讨了空间与广场音乐的关系。来自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徐瀼玮阐释了“全民K歌”的文化实践所指向的社会交往的实质和作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生郭洁云分享了听觉文化视域下的鬼故事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硕士生王天一对有声读物形成的独特听觉文化和特殊文化社群进行了阐释。
下半场的六位参会同学依次进行汇报)
在下半场发言结束后,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责任编辑刘俊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研讨会的发言技巧,他对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提出了“问题意识,深度思辨,避免常识”三点要求,并从期刊杂志编辑的角度,对每位学生的发言做了点评,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刘俊老师对下半场的发言进行评议)
最终,张寅的《车轮子上的“声音景观”:广播的媒介学想象》、徐瀼玮的《明星与粉丝的交往:感官民族志视角下的听觉经验研究》、张玉栋的《新历史主义视角下亲历者口述记忆参与纪录片叙事的突破与思考—以<他们已经不再变老>为例》和张晓娴《即刻真实、想象空间与自我观照—情感电台中的听觉文化》被评为本届论坛优秀论文。
(优秀论文获得者张寅和徐瀼玮)
(优秀论文获得者张晓娴和张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