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周”新闻之四 | “音乐与声音科技”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19-07-20浏览次数:62

7月15日上午,由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主办的 “首届音乐与声音研究生论坛”的分论坛“音乐与声音科技”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本次学术周研究生论坛的开场首秀,本次论坛的征稿启事一经发出,就获得了多个相关高校研究生的关注。论坛当天,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我校传播声学研究所、动画学院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就音乐与声音科技相关的传声器制造、全景声仿真、人工智能作曲、游戏声音制作、乐器仿真、音色评价等多个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胡泽为本次论坛活动致辞,他首先表达了对各大高校同学的欢迎和感谢,并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声音专业的建设指出了音乐与声音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强调了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设立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初衷,即为广大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希望大家能借此次论坛,了解声音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能广结义友,探讨学术。

胡泽致辞

论坛全体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副教授谢凌云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录音系副教授张一龙主持。

谢凌云老师

张一龙老师

上半场

在上半场的论题分享中,我校传播声学研究所博士生、北京797音响工程师乔琼以《石墨烯技术在声电焕能技术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为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我国在话筒制造技术上的技术探索,通过比较石墨烯材质与现有话筒振膜中常用的镍金属材料的差异,分析了石墨烯在传声器上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通过振膜振动方程的分析、传声器膜态分析、主观参数分析等实验数据介绍了新型材料应用的可行性。

乔琼《石墨烯技术在声电焕能技术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传播声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甄茹带来了《全景声音效渲染方针平台中的声道扩展》的演讲,演讲之中她阐述了声像定位能力系统的历史发展,探讨了现有的平面环绕声的结构声道扩展的问题——虚拟声像的距离感和运动感知,并通过水平面距离感知实验介绍和实验结论,进行了全景声仿真平台的设计、多声道的扩展及其效果分析。

甄茹《全景声音效渲染方针平台中的声道扩展》

来自传播声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王悦虹通过对美感识别率的研究,探究影响了民乐的美感度的各种因素。她从现有的声学特征集中选取了欢快度 激扬度、轻柔度、深沉度、悲伤美等因素,并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民乐美感的影响。

王悦虹《民乐美感识别的特征优化》

来自传播声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丁凡带来了《削波失真的听感特征评测》的论文分享。

在分享的开始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录音室控制的民谣吉他是否要加混响?需要加多长的混响?其次,从削波失真在摇滚乐、电子乐等音乐风格中的应用出发,通过大量的音质主观评价实验数据,阐述了奇偶次谐波的听感、失真度的偏爱、乐音的失真等问题。

丁凡《削波失真的听感特征评测》

作为本次论坛的校外代表之一,北京邮电大学的李子鸣带来了《基于数字模型的人工智能生成旋律与人类创作旋律的比较》的学术分享,他基于N-gram模型,比较了英国民间舞蹈的旋律以及用相同旋律数据训练的AI (Meganta of Google)产生的旋律的音高和时长的分布,并阐述了区分AI技术生成的旋律数据集和人类组成的旋律数据集的有效方法。

李子鸣《基于数学模型的人工智能生成旋律与人类创作旋律的比较》

同样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井音吉发表了《自动作曲生成旋律的音高合理性探究》主题演讲,他设计了一种基于指定节奏生成旋律的神经网络算法,验证了在给定相同节奏的情况下,改变候选音高数量对生成旋律合理性的影响。

井音吉《自动作曲生成旋律的音高合理性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研究生李悦的发言主题是《动画电影声音研究》。她从声音制作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分享了动画电影的视听结构和三种录音工艺并探讨了动画电影假定性、虚拟性、夸张性、真实感的声音特点,并从声音叙事、情感表达、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阐述了其声音功能。

李悦《自动作曲生成旋律的音高合理性研究》

在上半场的最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朱璇发表了题为《基于客观参数下不同筝的音色比较》演讲。她介绍了自己基于客观参数进行的六种不同筝的音色对比,以及采用录制单音提取客观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对于古筝演奏时材质的选取以及筝的制造和改良等方面的建议。

朱璇《基于客观参数下不同筝的音色比较》


     


下半场

论坛下半场由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录音系副教授张一龙主持。张一龙老师首先对上半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表示非常高兴能够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一同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同时也非常欣喜地听到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于声音的研究,同学们的论点与想法让大家大开眼界。

接着由来自传播声学研究所的周颖慧、周晓星以及武冕同学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演讲。

周颖慧同学通过描述录音回放的破坏性,总结了现有关于各种攻击方式的相关研究,并详细对现有回放攻击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全面的背景介绍。

周颖慧《语音回放攻击检测技术综述》

周晓星同学分析了108名大学生的普通话和英文发音数据,为在场同学详细介绍了她所做的语种听辨实验及口音感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方言背景对听辨人的口音感知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平均频谱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语种对发音人音色引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频段(>5000Hz)和低频段(<200Hz)内。

周晓星《音色的影响因素分析》

武冕同学以声纹识别中跨语种说话人识别为研究背景,从人耳感知和声学参数两方面探究混响对跨语种(中-英文)说话人音色感知的影响。通过对语音进行平均频谱分析发现,加入混响后在低频和高频处,当中英文语音的平均频谱差值大约降至10dB以下时,被试更容易对跨语种说话人的音色产生混淆。

武冕《混响对跨语种说话人音色感知的影响》

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朱璐菲同学通过从默片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很多的片例,从审美的角度探究了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看电影时的视听审美、电影声音的创作等方面的影响,让大家意识到关注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于奇观以及审美要求的研究。

朱璐菲《论电影声音技术变革的审美意义》

来自动画学院的王玮泽同学就《多人合作数字游戏的音乐对于玩家之间合作与协调性之影响研究》进行了发言。在她的课题里,以双人合作游戏的音乐为重点,以多人合作游戏胡闹厨房(Overcooked)为研究工具,更换其游戏背景音乐,设置不同音乐对应其不同情绪层级,并以玩家们游戏结果的得分与游戏中的失误率作为合作协调性依据,探讨其音乐对于玩家们合作与协调性之影响。

王玮泽《多人合作数字游戏的音乐对于玩家之间合作与协调性之影响研究》

由于日程冲突,北京邮电大学的井音吉同学代替其同学吴雨松就《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西方巴洛克音乐与中国古琴音乐的旋律区分方法》话题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他们通过使用Kullback-Leibler散度对给定旋律的特征矩阵与提取的风格特征矩阵进行相似性度量,在巴赫众赞歌数据集与自行收集的古琴数据集上进行的五折交叉实验并进行假设验证以表明两种音乐在旋律音程与旋律音程转移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发言后,此课题引起了现场热烈的讨论,大家为此课题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想法。

最后,来自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研究生汤伟彬同学进行了发言,探究了电吉他采样箱体音色与真实箱体音色的客观数据差异,同时可以获取仿真度较高的箱体脉冲响应采集方案,为现代电吉他音色更灵活的工业化制作提供详实的实践和理论参考。

汤伟彬《电吉他脉冲响应技术的仿真性研究》

在所有同学发言完毕后,谢凌云老师对本次研究生论坛内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无论是从声音艺术的角度还是从理工角度,都不能只是单纯做理论分析,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应用中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声音科学与艺术两个分支迫切需要交流协作。

本次论坛共选出三篇优秀论文,分别是乔琼的《石墨烯技术在声电焕能技术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甄茹的《全景声音效渲染方针平台中的声道扩展》和朱璇的《基于客观参数下不同筝的音色比较》,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俞锫和张一龙老师分别为三位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