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周”新闻之三 | “听觉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19-07-20浏览次数:28

 

7月14日,首届“音乐与声音学术周”分论坛三“听觉文化”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53号楼召开。“听觉文化”学术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中心研究员张磊、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章戈浩为会议召集人。本次论坛吸引了各地高校22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的参与,围绕“听觉文化的理论道路”、“数字时代的声音与媒介”、“声音景观:听得见的空间”、“放声歌唱:音乐与文化政治”四个论坛专题,与会者进行了学术观点的分享交流。





专场一              


专场一“听觉文化的理论道路”主要聚焦听觉文化理论,梳理其相关概念、背景、文献及核心问题。澳门科技大学的章戈浩以“眼镜与助听器”为题,借助傅拉瑟的理论视角和当下的“物质性转向”,分析了声音/听觉作为方法、中国/东方作为经验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的王婧以三个原型人格——“国王、巫师、赛博格”——为线索,从感官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听觉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敦则梳理了人文研究中的“听觉”课题,为研究听觉文化初步勾勒了学术话语和发展动态的地形图。


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王兆谷概述了当代法国听觉文化研究,阐释了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西翁(Michel Chion)、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等学者关于听觉文化的理论资源。


上海大学的周叶飞从“作为媒介的声音构成一种环境”和“声音(技术)的物质性”两个维度,提出并分析了媒介史书写中的“声音”问题。


专场二              



在理论探讨后,来自北京大学的五位学者在专场二“数字时代的声音媒介”,结合具体的声音实践,探讨当下社会对听觉文化的认识。车致新认为“抖-音”意味着“可见的声音”,是一种让声音变得可见,吸引消费者用视觉图像的方式为声音赋形的媒介技术。


王飞以日本学者远藤薰的“元机械复制技术”概念入手分析“初音未来”,重新思考构成这一基本机械装置介质的“声音”与“形象”。


赵柔柔选取ASMR这一听觉亚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它去除了叙事的主体性,将听觉推向了前景,标识着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听觉中心文化的浮现。


应武对MIDI音乐进行媒介考古研究,通过厘清相关概念,依据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分析路径,探讨MIDI音乐背后的权力关系、文化想象与情感结构。


围绕“鬼畜”视频中的听觉元素,徐佳分析了“鬼畜”对视听感官造成的强烈刺激背后的表意诉求,质询了“噪音”与“乐音”的分野。




专场三              


专场三“声音景观:听得见的空间”以声景理论为中心。湖北大学的章倩砺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物质技术变化下人居场所声景空间的演变特征,反思了人们内心需求的声景再现。


天津工业大学的钟靖分析了公共空间里的两种声音状态——“喧嚣”与“静默”,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个人与虚拟空间的交互进行了反思。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蒋晶以“听”为关键词,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传承人何忠信的采访,分析鼓乐的声音景观、声音记忆和听觉传播在其文化传承及互动中的意义。

上海理工大学的罗梦雨、钟雯玉以上海为例分析城市中的声音景观,指出上海夜生活中的现场音乐通过酒吧、餐馆、歌舞厅和剧院构建城市的社交空间和城市身份。


中国传媒大学的丁阳运用特定的音频技术处理城市音景的变化,并向现场展示了她创作的音景作品。



专场四              



最后一个专场“放声歌唱:音乐与文化政治”探讨声音与权力的关系。中国海洋大学的傅晓杉以创作歌曲集《战地新歌》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其音乐形式,总结出革命歌曲高度政治化、大众性等特征。


中山大学的赵瑜佩以《中国有嘻哈》(后改名为《中国新说唱》)为例,研究说唱音乐中的“真实性”问题,通过与美式嘻哈的对比指认嘻哈文化中的“文化共振”。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郭鹏分析了九十年代北京爵士乐的在地实践,并分析了其展现出的四种充满张力的文化景观,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北京和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视角。


清华大学的徐秋石借助拉图尔ANT及STS理论研究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钢琴,探索了古钢琴-现代钢琴-电钢琴的技术变迁及其中的声音语言转译,从而打开钢琴作为技术物的黑箱。


四川师范大学的米斯茹以“噪音”为研究对象探讨赛博空间的大众声音景观,她认为这种声音实践对自上而下“撒播”的“主流-精英”声音景观形成了干扰、解构及抵抗。


四场专题演讲后,张磊以“如是我闻”为题,以“闻所未闻”、“闭目塞听”、“耳目一新”、“以羽扣钟”等关于“听”的成语总结了本次论坛里与会者精彩纷呈的演讲。他指出,在未来关于听觉文化的研究里,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媒介考古学、感官民族志等多种研究方式,将听觉作为对象/方法,将听觉研究作为理解个人生命体验的途径。


最后,章戈浩宣布了本次听觉文化论坛的闭幕。会议在与会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