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思|“声音科学与艺术博士论坛”精彩开讲

来源: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19-04-15浏览次数:1


“声音科学与艺术博士论坛”精彩开讲

undefined



4 月 12 日,由科学研究处支持,音乐与录音艺术学传播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一期“声音科学与艺术博士论坛”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报告厅精彩开讲。

本次讲座由传播声学研究所的孟子厚教授主持,邀请到的主讲人是我校传播声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邓志勇副教授,主题为“世界这座音乐厅,声音与声景音乐漫谈”。讲座从声景与声景音乐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出发,从声景的时空分宜特征、声景与地方感知、声景与社会文化关联、声景的地理实践应用以及特殊音乐声景的地理学研究等五个方面,对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声景研究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比分析与文化地理学相关的音乐现象以及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类型,分析了国内外声景研究的特点和差异,强调了“人——声——境”的互动关系。


undefined




讲座吸引了来自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传播声学研究所和信息与工程学院的校内师生,以及国家大剧院音频部等合作单位的业界同行。讲座现场气氛融洽,老师和同学们表示,“声音科学与艺术博士论坛”的开办,推动了学术交流,帮助大家拓展了学术视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孟子厚教授表示,今后将在学院和科学研究处的支持下,将这个论坛继续推动下去,希望通过论坛为广大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声音科学与艺术”的学科建设。


undefined



邓志勇在我校获得工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火鸟主题:死之前》《八廓街立面展开》《晨诵》《破晓:东西方的黑镜》《八月雪》与《听苏》等作品。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与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曾参与多个公园、篮球馆,主题馆和乐团音乐厅等设计项目;监制并出版双耳声景唱片《了歌》,译著《音乐的数字信号处理》,合著《族群,聚落,声音:声景学视野下的文化生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绘画与音乐、音乐声学与声景学等。


undefined






听讲学生感言:

汤伟彬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2017级录音艺术方向研究生

作为声音科学与艺术博士论坛的第一期主讲人,邓志勇老师介绍了声景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近期他对声景音乐的研究成果。其实在初闻讲座主题之后,我就对声景这个概念存在一些疑惑甚至是质疑。所谓声景的揣摩与探讨,不就是我们在做影视后期拉片子的时候所熟悉的那套流程和思维么,难道还可以上升到一门学科来进行探讨?实则不然,在听完讲座后,我理解为声景学主要研究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待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客体的被感知途径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属于美学方面的探讨,带有一定符号学和认识论的意味在其中。其中讲到关于Hi-fi和Lo-fi的概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Hi-fi指的是当人、声、景三者融为一体的愉悦。而Lo-fi指的是人、声、景三者矛盾突出。所以,这有有些存在主义和接受美学的意味了,但似乎也有些模糊或者否认了艺术、美学的一个标准化的共识。作为一个声音工作者,我还是更偏向于只从客观的角度去观照我的工作,至于与芸芸众生是否能产生共鸣,这还有待更多声景学中共性方面的研究。


安艺玥

信息工程学院   2018级音频技术方向

本次博士论坛的举办对我来说触动很大,首先身边处处有声景观的存在,只是我们把它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没有注意到自己时时刻刻都处在世界这个大的音乐厅当中,我们确实缺乏这种仔细听取周围声音的能力。另外,通过学习交流声景观的概念和一些基本要素以及一些声景案例的交流,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声景思想,反思我们在今后的科研中,除了留心于生活中的声景观,是否能发现周围声景观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周围的声环境的措施,改善我们身边的声环境,这才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