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版权去向何处——2014首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的对话:音乐版权与产业未来

来源: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14-11-07浏览次数:6

2014年11月6日,“2014首届(北京)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办,论坛邀请了国际上多位知名的音乐产业专家,此次对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讨论,希望借由本次采访为推动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参与本次对话的有中国音像与数字音乐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美国东北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东北大学商学院教授、音乐产业资深律师David Herlihy、美国东北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音乐产业教授、原美国WGBH广播公司无线电台和电视台新媒体部门的主管Robert Lyons 和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张丰艳副教授。他们围绕“音乐版权修订”以及“数字环境下的音乐产业未来”进行深度探讨,并对“如何用数字音乐补偿实体场唱片的损失”、“中国音乐在法案方面的完善”、“音乐创作者、利益所有人如何获得应有的报偿”交换意见。首先,张丰艳请王炬和David律师对中国和美国未来可能进行的版权法案修改中,音乐范畴的关键点作出介绍,并目前阶段修法存在的主要障碍。王炬作为中国音乐著作权法的修订人员之一表示,目前不同权利人对于法案的修改主要持两种态度,立法人员希望中国音乐产业相关法律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小改;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法案必须大改。我国的著作权法修改进入倒计时,国家版权局相关方案已经出台,未来有望能够助成此次的法案修改,对音乐而言改变的核心将是录音制品的权益。美国音产届资深律师David则表示美国音乐产业也不容乐观,1976年的版权法与目前数字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之间差距颇大,修法需求迫在眉睫,美国权利人也在努力争取录音制品权益,但由于各利益之间不容易平衡,目前还在征求社会意见阶段。此后,四人就版权修订与将来数字环境下的音乐产业未来展开了讨论。张丰艳介绍了数字音乐目前的状况,Lyons表示中国音乐产业与流媒体紧密结合的商业模式表示值得美国学习和借鉴。王炬却表示中国音乐产业庞大,但由于短短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面临着自身实力的薄弱、制度的不完善、法律不规范等问题,令数字音乐当前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音乐产业的收入,无法鼓励创作,草根歌手倍出,却质量堪忧。David对王炬先生所提出的“数字音乐对传统音乐市场冲击”的问题表示认同,并认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用数字补偿实体损失”、“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创造健康向上的音乐环境体系”将是音乐产业工作者日后面对最棘手、最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方面,Lyons提出“中国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来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音乐产业环境”的问题,王炬表示目前中国确实存在这样的技术实现这一目标,但相较之更为棘手的问题却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一系列的激烈讨论中,四人一致认为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向硬件征税、结合数字聆听数据服务艺人与唱片公司、从收费试点到普遍推广的思路等,可能对将来音乐产业的内容质量与服务质量都能带来积极影响。最后,怀揣着建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音乐生态环境的共同目标,四位专家和教授们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结束了此次谈话。